奔波在贵南草原上的“环保使者”
坚守初心
深秋时节,行走在贵南大地上,天空蔚蓝,群峰巍峨,牧草茂盛,人畜兴旺,宽阔整洁的马路和一字排开的太阳能路灯,富有民族风格的游牧民定居房,书声琅琅的标准化校园,正向人们展示着一幅绿色安居、山清水秀、生态和谐的幸福画卷。
这些翻天覆地的变化,得益于伟大的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国家的富民政策,得益于各族群众的不懈奋斗。初见端主加时,他正和十几个牧民一起,忙着在过马营草原上捡拾散落在草丛里的饮料瓶、碎玻璃、包装袋。草长得很密,有的垃圾几乎要趴在地上才能挖出来——看着眼前再没有垃圾了,他才坐在草地上和笔者聊了起来。他看上去五十出头,面庞黝黑,留着八字胡,头发微卷,衣着简朴,话语朴实,笑容憨厚……但眼神里带着一种坚韧和明亮。当和他握手时,能感受到厚重的手掌里满是这些年磨出的老茧,不禁令人感触。初见端主加的人,很难从这个“土里土气”的藏族男人身上,读懂他满身的光环。是什么力量,让334人无偿参与到环保事业中来?是什么力量,让他们一干就是十几年?是什么力量,让他情愿拿出自己所有的积蓄?他的回答很质朴也很坚定:只为自己的家乡过马营重现“多泉之川”之美,把美丽的草原留给子孙后代。
古往今来,人类逐水而居,文明伴水而生,人类生产生活同生态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过马营是藏语,意为多泉之川。端主加很小的时候就听老人们讲,过马营以前有564口清泉,无论走在草原的哪个地方,都能听到泉水的叮咚声。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过度放牧、开办沙场、乱扔垃圾,致使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和污染,草场慢慢退化,再也听不到那美妙的泉声了。每当春夏交替之际,一场狂风过后,草原上到处尘土飞扬,塑料袋、废纸等废弃物满天飞舞,吹得到处都是,让人心里很不舒服。见此情景,端主加再也坐不住了,于是,他分别在几个群里发了信息,召集牧民一起到草原上去捡垃圾。
捡垃圾说起来容易,坚持下去却很难。“你这么起早贪黑地到处捡垃圾,别说别人笑话,我们也担心你的身体啊。”起初,面对家里人的反对,甚至“嫌弃”,端主加一笑,不做任何解释,只是默默低头弯腰捡着垃圾。“有时候也想着不捡了,回家帮着妻子照料家庭。但有一次我看见一个年轻小伙,把路上的垃圾随手捡起来塞进了自己的皮袄里,这一幕让我很感动,也让我有了坚持做下去的决心。”端主加说。
16年来,他们清理各类垃圾3000多吨,保护各种动物4000余只(鸟类1500余只),种植各类苗木43.5万株,治理黑土滩3000多亩……这组数据的创造者,叫过马营镇公益环境卫生整治协会,是一支由当地牧民自发组织建立起来的队伍。从2006年成立至今,在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支持下,这个土生土长的小协会走出了一条为人称道的环保之路,他们以建设美丽家乡为己任,自觉行动,积极投身环保事业,不计报酬,不计个人得失,十六年来在贵南这片大草原上默默耕耘,倾心付出,为家乡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
星火燎原
环保协会里发生的每一个故事都令人动容,让人感动。时间的坐标推移到1998年。端主加和祖辈们世世代代居住在过马营大草原上,帐篷里玩耍、牛群中嬉戏、马背上成长的他们,生活过得十分惬意,和草原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们共同守护着这片“绿色家园”。就这样,随着时间的流逝,端主加觉得草原变样了,昔日绿草如茵的草原上遍地都是水泥袋、塑料纸、饮料瓶等垃圾,让人触目惊心。昔日清澈的泉眼周边到处都是废弃物……严重的污染,导致草场开始慢慢退化。“特别是一些食品包装袋,污染环境不说,牛羊误食后死亡率很高。尤其一到春天,牛羊死的不少,我们一看,胃里都是塑料袋。”这种端主加口中的“灾难”让一些牧民意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再不保护环境就晚了!”正如有些老人所感慨的这般,此时我们的草原确实“生病”了。想到这些,端主加非常着急心痛。“草场就是我们牧民的饭碗,草场如果被破坏了,牛羊没办法生存,没有了牛羊我们牧民怎么生存下去。”在与端主加的聊天中,他坚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依赖草原、守护草原,是牧民在游牧生活中总结出的宝贵经验,也是深深植根于他们心底的信念。
当晚,他就找附近的邻居倾诉心中的苦闷。几人聊着聊着,一拍即合;我们一起保护草原,保护我们的家园。当年,这个25岁的藏族青年和村上的拉登加、立新加、仁青加、杨托5个人一同成立了多拉村环境保护小组。环保小组一成立,大家立马“大刀阔斧”地开展工作。首先,他们精心制作了许多汉藏双语的宣传单,大家骑着摩托,带着清扫工具一起出动。边清理过马营镇各村庄、公路沿线、草原周边等地方的垃圾,边宣传环保的重要性,还给村民们发放环保倡议书。从这天起,几个人一有空闲就去捡拾草原上的垃圾。捡着捡着,小队伍渐渐“捡”出些名气,不仅村里人叫好,周边村子的老人们都开始支持他们的做法。接连几个月,天天如此。渐渐地,邻村的村民们纷纷加入环保小组,人越来越多,队伍也越来越强大。大家活跃在草原、河岸、道路沿线,一起捡拾垃圾也成了草原上一道靓丽的景色。过马营地区周边的环境也慢慢恢复了洁净、秀美的面貌。端主加说:“如今,过马营镇11个村、草业公司8个分场、5座寺院共334人加入了协会,我们的队伍逐渐壮大了起来,共成立了13个小组。”
拥有一个蓝天、碧水、净土的幸福家园,是我们每个人的共同愿望。这个位于西久公路干线、交通便利的小城镇,是全县农畜产品的主要集散地和县城东部地区的商贸中心。但在人气与日俱增的同时,由于部分群众环保意识淡薄,小镇的环境问题也日益显现,甚至一度成为一些过路人口中“食品包装袋和塑料袋满天飞舞”的垃圾场和“脏、乱、差”的代名词。接下来该怎么做?为了回答这道必答题,2006年,刚过完春节,11个村的环保小组代表们便聚在了一起。“怎么样才能更好地开展活动?”“环境保护还有什么好点子?”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开来。“过马营是我们的家乡,我们都是她的孩子。保护环境,就要从家门口做起!”在端主加的提议下,众人决定化零为整,动员另外两个村子的村民一起,成立过马营镇环境保护小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个,两个,三个……周边10个村子的牧民们开始纷纷效仿,成立了自己的环境保护小分队,除了保护草原,他们还将水源地也纳入保护范围,定期清理水源地周边的垃圾。
众人拾柴火焰高。2006年4月,牧民们自发成立了贵南县过马营镇公益环境卫生整治协会,2016年9月得到县民政部门的认可和批准。于是,端主加带领协会的成员们,在身体力行地为牧民们做出榜样的同时,不停地为大家宣讲环保政策。周边人的思想慢慢地发生了变化,主动加入了进来。除了捡拾垃圾,协会还承担着保护生态、保护水源、防沙治沙、保护野生动物、环保宣传等任务。
“结缘”环保
与环保“结缘”时,切扎村的洛赛还是个19岁的小伙子。说起这些年的环保故事,这个有些腼腆的年轻人打开了话匣子。
“2006年,村里成立了环保小组,一有空,我们就凑到一起捡垃圾。村里有个小湖泊,以前偶尔还能看到几只水鸟,后来,慢慢就不见了。”几经查看,洛赛终于发现了缘由。原来,这些鸟产的蛋,经常被附近的牧民和野猫、野狗“捡走”。为了留住鸟儿,2009年春节一过,协会的45个人就开始了他们的“护鸟计划”。“其实也谈不上什么计划,就是一天到晚守在那儿!”就这样,每年从过完年一直到9月份,45位小组成员轮流值守在湖边,只为保护那些远道而来的“客人”。现在每年四五月会有一些大天鹅、秋沙鸭、鸬鹚等珍稀鸟类在这里栖息生活,为过马营这片美丽的土地增添了灵动秀气之美。
“记得在2015年年底,我们几个人带着干粮去离过马营镇三十多公里的直亥村莫曲沟林场清理捕猎的夹子。由于路途遥远,又下了雪,几个人在雪地里走了两天两夜,鞋和裤脚都湿透了,脚冻得几乎失去了知觉。最后,通过仔细巡查,直到确认没有捕猎工具,大家才安心地回了家。”2014年加入协会的才桑太至今还记着这件事情,因为他的脚就是在这次活动中冻伤的,到现在每逢开春就会隐隐发痒。“清理了捕猎工具就能保护野生动物,虽然很辛苦,但参加这样的活动我觉得很有成就感!”
2018年12月连着下了三天三夜的大雪,地上堆了一层厚厚的积雪。这场降雪让通往贵南多什泽那段本就蜿蜒曲折的山路更加难行。车辆打滑,稍不留神,就会发生交通事故。“走,扫雪去!”群里的一声呼唤很快就得到了协会成员们的积极响应,接下来的几天,这些可爱的志愿者们扫雪、铲冰,用自己的艰辛付出换回了每一辆过往车辆的安全。端主加说,那年整个冬季,环保协会扫雪小组早出晚归坚守在各公路沿线扫雪、铲雪,帮助过往车辆安装防滑链,让车辆顺利通行,给行人创造安全的出行环境,减少了交通事故的发生。这个凄冷的冬天,在多什泽公路沿线,他们用最普通的身影演绎最美的风景,让过路的司机们心里感到无比的温暖。
付出总会有回报。2022年,过马营镇公益环境卫生整治协会被海南藏族自治州民政局评定为AAAA级社会团体组织,协会还将省道西久线每年的清雪保畅工作纳入自己的公益服务范围,志愿者们清扫路面积雪,帮助过往的司乘人员脱离困境,成为冬季雪原西久公路上的一段佳话。看着环保协会16年的坚守有所收获,端主加说:“环保协会所做的都是自愿无偿的,我们的公益活动的经费都是自筹的,大家不拿一分钱,干活却抢在前。”他说他有一个梦想,就是希望大家都能自觉保护环境,不再需要环保协会。今年46岁的扎西措是日安秀麻村的一名普普通通的牧民。2013年,认为“环保是件好事”的她和儿子扎西藏吾一起加入协会。从家庭到协会,作为一名环保志愿者,扎西措原本平淡的生活一下子变得丰富多彩起来。
“每个月我们都要举行4次活动,从早上八九点出门,一直忙活到下午五六点,虽然干的活又脏又累,可每个人心里都美滋滋的!”2016年,协会成立了妇联委员会,性格开朗、做事干练的扎西措被大家推选为妇联主任。除了日常的活动,她还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协会一些家庭困难的成员身上。
家住沙加村的德格吉家庭贫困。平日里,一家五口的生活全靠丈夫一人放牧、打工维持。在了解到她家的情况后,一些成员经常伸出援助之手。“后来我们发现,在这支队伍里,这样的情况不在少数。为了发挥协会更大的作用,我们成立了一个卸货小组。开展活动之余,在县城周边卸货,水泥、砖块、草捆……样样都行。”扎西措说,这个30多人的队伍中,有妇女18人,年增收至少3万元。
无私奉献
保护生态是“国之大者”,大自然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美丽家园,我们要守护好绿水青山。过马营镇南面是浩瀚无垠的木格滩,这里的村民们过着“沙进人退”的生活,草场、耕地一步步被沙漠吞噬,牧民们的生存面临着极大的考验。端主加又带着协会成员卷起铺盖,背着干粮走进沙漠,投身治沙造林。按照沙地种植标准,0.06公顷地块栽种120棵树木,总共栽绿了333公顷沙漠。16年来,他们秉承和发扬敢于担当、坚韧不拔、军民团结、战天斗地的贵南治沙精神,栽种了386800株杨树、柳树、黑刺、沙蒿、柠条等树种,在沙漠里建成了一条长约70公里的绿色长廊,从而固定住了沙丘。端主加说:“栽种树木,自己掏了177380元,沙蒿种子贵,300斤就花了4800元。作为牧民,没有多少存款,手头紧得很。好在县林业局补发了种子。”“只要家乡能变绿、变美,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才能生存和繁衍。过马营镇直亥村位于莫曲沟林场,这里是一片原始森林,生长着千年松树、柏树、柽柳、桦树等古树,一年四季,郁郁葱葱,风景秀丽,是当地人心中的“九寨沟”。2008年以后由于盲目地开发旅游和采挖砂石,植物生长环境受到破坏,有些小溪断流,树木枯死,植物生长面积逐渐变小。为了保护家园,保护珍贵的绿色资源,协会的植物保护小组每天在山林里补栽树木,一年又一年,共补栽松树、柏树达25000余株,经过几年的努力,直亥原始森林又重现郁郁葱葱的秀丽景色。
从一个人到上百人,对于这个协会而言,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也得到了不少的赞誉。但一路走来,说起各种辛酸和委屈时,这个坚强的藏族汉子眼里充满晶莹的泪花。“有人支持,也有人骂我们。”一句句无意中听到的话语,背后都是万分无奈,“垃圾丢了就丢了,反正协会的人会捡走!”有人依旧随意乱扔垃圾:“保护环境是国家的事情,你们就是多管闲事!”有人依旧不屑一顾;“自己出钱出力做这些事,怕是有啥好处吧?”有人依旧充满质疑……
这些声音,一度让端主加和协会的志愿者们备受打击。可真正让协会举步维艰的,还是经费。“当时没有经费,所有的工具都得大家自己准备,垃圾都是用自己的三轮车运。”回忆起起步时的辛酸,端主加有些伤感。他算了笔账,从2006年协会成立至今,累计开支达264万元。这些费用,大都来自协会的几个负责人和小组组长自己的腰包。
端主加是地地道道的牧民,200多只羊和10头牛是这个三口之家的生活依靠。作为会长的他,每年至少要从5万元的收入中拿出一半用于协会的开销。宽太加是赛什塘环保小组的组长。在最初的那几年,他平均每年都要为协会花费数千元。“当年协会没有垃圾车,清理的垃圾需要自己雇垃圾车拉回镇上的垃圾场,80公里的路程,一个来回就得700多元,就这还是便宜的!”
2008年起,端主加和他的伙伴们又多了一门“必修课”——防沙治沙。由于缺少经费,没有钱买树苗,他们便就地取材,从自家的树上砍下树枝,提前泡好;没有车运树苗,牧民们就开着自己的车一趟趟地跑……“现在到工地上当小工,一天还能有120元左右的收入呢,我们这些志愿者,全是义务劳动,没有一分钱的报酬!”协会秘书长本新加一家4口,全部加入了协会。十几年来,正是这种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运作模式,才让这个协会得以发展壮大。
环保使者
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16年来,在县委县政府和大家的努力下,协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各方面的工作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支持,2016年,过马营镇政府为协会解决2万元的活动经费;2017年,在县政府的支持下协会成立了过马营镇环卫公司,不但为协会增加了一点收入,还为协会解决了垃圾运输难题;2018年,县环境保护和林业局给协会发放了32000多株树苗;2021年,县政府投资375万元为协会修建了一座办公楼,并配齐配足了办公设备有了固定的办公场所,更加增强了他们对环保事业的信心,坚定了对这份环保事业的执着和热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经过协会成员的共同努力,他们累计种植各类树木43.5万余株,多数造林区树木成活率高达98%;落实“全域无垃圾”行动,捡拾河道、草原垃圾多达1500吨,有效遏制了河流水系白色污染;每年冬春季节组织协会会员、群众在西久公路沿线除冰铲雪2300人次,保障过往车辆通行安全;采用“人扛牛驮”形式治理高山黑土滩1500亩;长年对过马营周边山谷野生岩羊和切扎水库近万只鸟类栖息地进行远距离跟踪保护,当地岩羊种群从60余只增加到5000余只。
不得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因为大家每天干的都是些苦活、累活、脏活,经常是泥一身污一身。冬天,寒风刺骨,滴水成冰,他们用双手给素未谋面的司机推车或安装防滑链,手套湿透了,每当回家摘下手套,双手冻得通红,日积月累,手上生了冻疮,裂开了一道道难以愈合的口子。夏天,热浪滚滚,暑气逼人,他们又钻进臭气弥漫的卫生死角清理垃圾,汗水渗透了衣衫,回到家里身上的臭味久久不能消除,但他们心里还是美滋滋的……每当协会面临着缺工具、缺车辆、缺资金等各种困难时,大家没有气馁,没有退缩,自掏腰包或用自家的三轮车充当垃圾运送车。即便这样,还是会有质疑的声音,有些村民并不能理解环境卫生整治协会的做法,听着那些冷言冷语,端主加不由得泛起一阵心酸,但这并没有让他停下环保的脚步。反而,他意识到,做好对群众的环保宣传工作,让环境卫生保护意识在每个人心里扎根,这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端主加和他的协会的事迹一直在贵南地区广为传播。多年来,协会工作得到上级有关部门的肯定和群众的好评。端主加2017年荣获全省“三江源生态保护纪念章”,2017年3月被评为贵南县综治维稳工作“先进个人”;2017年获共青团青海省委青年志愿者服务项目大赛“三等奖”;2019年8月被中共海南州委评为海南州“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2019年3月被中共青海省委宣传部评为青海省“岗位学雷锋标兵";2021年荣获第十三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组织奖”等荣誉称号。端主加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工作,用辛勤的汗水诠释着平凡的人生,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一份社会责任和一名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被当地人称赞为“最美环境保护者”。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过马营草原是我的家,我们祖辈生活在这里,要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它。今后,我们的子孙也要在这里生活。现在全国各地都在提倡环境保护,我们应该把干干净净的家园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让家乡的天更蓝、水更清、土更净!”提起协会今后的发展,端主加感慨万千,虽然还有诸多困难,但端主加依然信心满怀、充满期待。
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从一个人到一群人,从“身边增绿”到“心中播绿”,端主加朴实的行动影响和带动着身边越来越多的人,16年的守护,只此青绿。在过马营草原深处,端主加正坐在草甸上,轻轻抚摸着身边泛黄的牧草,脸上的笑容比以往更加灿烂,更加甜美。”